欣赏曾经轰动法国的一部电影和它的后续影片
2021-01-06 19:48:58
  • 0
  • 0
  • 1
  • 0

作者:耶子

艺术爱好者没有不知道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然而有多少人知道罗丹一些最杰出最重要的作品,其灵感几乎都是出自一位美丽而不幸的女子呢?这位女性就是卡米尔.克洛岱尔。

长久以来卡米尔被讹传成仅仅是罗丹的学生、助手、情人,这是极其不公正的。卡米尔去世40年后,法国著名戏剧家安娜.德尔贝在卡米尔弟弟遗留下的书稿中读到一份扣人心扉的资料,她为卡米尔非同寻常的一生所感动,写下了《一个女人:卡米尔和罗丹》。以后法国导演布鲁诺-努坦根据书中的部分资料,拍成了电影《Camille Claudel》(《卡米尔-克洛岱尔》,不知为什么中文将影片名翻译成了《罗丹的情人》。)

卡米尔童年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她喜欢沉溺于对山崖巨石的遐想,尤其喜欢玩泥巴,显现出在雕塑艺术上非同一般的天赋创造能力。

1880年,16岁的卡米尔随全家迁往巴黎,进入科达罗希艺术学校学习雕塑。一次,罗丹来该校替朋友代课,他第一眼见到卡米尔固执深沉的目光以及她的雕塑作品就非常惊讶,并立刻向这位少女发出到自己工作室工作的邀请。从此罗丹常喜欢与卡米尔就一些艺术问题进行讨论。

一次,卡米尔对罗丹快完成的一尊衰老女人的全身雕塑《欧米艾尔》发表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她很美!她的灵魂在叙述某件比失去美貌更重要的事情。在她身上,呈现出一种召唤,一种祈祷。她在说,请你停一下,再留给我一点时间,在抵达极乐之前,在永恒的宁静降临之前,让我的不朽幻梦再自由地飞翔一次.......。”

美丽的制盔女(欧米艾尔)              地狱之门                              巴尔扎克

罗丹惊叹这位20岁的姑娘竟能立刻摒弃这件作品外在的形式而直达精神内涵,欣喜的罗丹请卡米尔直接参与并和自己一起合作完成一系列重要的创作。

之后,卡米尔曾为《地狱之门》的创作反复阅读《但丁》的神曲,向罗丹提供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构思。为了最后定下“巴尔扎克”的造型,卡米尔读遍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查阅了有关这位巨人的大量资料。此类参与和帮助罗丹完成作品构思例子不胜枚举。很难想象,没有卡米尔这样一位具有非凡灵性感赋能力和艺术洞见、以及杰出创造才能的合作者,罗丹的一些重要作品会完成得那么光彩夺目。

遗憾的是,在艺术创作默契合作的同时,两人的情感上空始终为一片情爱的阴云所笼罩。但对罗丹的挚爱使卡米尔容忍和原谅了罗丹在情感上对她的伤害,甚至还拒绝了著名音乐家德彪西的爱情。可是当罗丹说出只把她看成是自己的粗雕工时,她被深深地刺伤了,她毅然离开罗丹,开始过自己极度穷困的生活。有时为了参加一个体面的聚会,卡米尔不得不去租借连衣裙。在经常遭受社会环境恶言秽语伤害的情况下,卡米尔仍然不顾一切地投身于创作之中。她的作品屡屡获得成功,但仍有人认为她的一些作品出自罗丹之手,而事实恰恰相反,是罗丹的许多作品烙有卡米尔心灵和双手的印痕。只有个别专家力排众议,给了卡米尔公正的评价,指出她的作品中“运动”的独创性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有大师的局限,在古代文化艺术、特别是古希腊文化艺术方面,卡米尔的涵养与造诣远远将罗丹抛在了后头。

卡米尔以丰厚的成果被吸收为国家艺术协会会员,但这一切已很难平复长期遭受委屈带给心灵的创伤。更不幸的是卡米尔依然在心灵深处挚爱着罗丹。就在卡米尔倾注了许多心血帮助罗丹完成的“巴尔扎克”巨雕展出日,卡米尔的精神失去了平衡。她曾竭力以创作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但无济于事。1906年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她毁坏自己的作品,离家出走。1913年在家人和罗丹的建议和帮助下,她被送进疯人院,直至1943年在疯人院去世,30年潦倒困苦的疯人院禁锢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看望过渴望着离开疯人院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她。

作者安娜.德尔贝将卡米尔在疯人院写下的欲哭无泪的二十几封信穿插于卡米尔一生各种事件的章节之间,使命运的结局与命运的各个时期形成了强烈对比,更添人间不公的悲凉气氛。令人感动的是,作者以她饱蘸泪水的诗笔,以她的良知和责任,在为卡米尔的亡灵祈求平等与公正的同时,终于还原了这位遭受长期委屈并被长期埋没的女雕塑家在法国艺术史上应有的地位。

(耶子插注:与之有关的获得多项大奖的法国影片(中文《罗丹的情人》)虽然感人,但远远没有书《一个女人——卡米尔》的内容更精彩和更加悲凉逼人。本人以上文章曾发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青年报》上,以后不久便看到了引进的该内容的法国影片。)

导演: 布鲁诺·努坦

编剧: 布鲁诺·努坦 / Marilyn Goldin

主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 杰拉尔·德帕迪约

1988年 《卡米尔·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公映。

1989年 获得美国两项《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提名: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外语电影奖。

1989年 获得法国五项《凯撒电影奖》(Cesar Award),包括最佳电影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1989年 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员奖。

电影《Camille Claudel》(《卡米尔-克洛岱尔》或《罗丹的情人》)观看视频链接(上下):

http://www.ikanmv.com/v/38497-1-1.html


我想全世界几乎再也找不到如伊莎贝拉-阿佳妮那样的可以饰演卡米尔的演员了吧,在我看来唯有阿佳妮能在形和神两者方面都胜任卡米尔这个角色那种独特的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典雅美,以及卡米尔内心激情澎湃,外表则冷静刚毅的形象了。

影片播出后,在法国全国引起轰动,人们纷纷对罗丹嗤之以鼻,不知道这是不是时代的进步,或是对历史的不公正的愤怒,但不管怎么样,卡米尔在法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哪怕姗姗来迟。如今在法国已经有了卡米尔自己独立的作品展览馆,而不仅仅是放在罗丹展览馆的一角。

遗憾的是当年卡米尔去世后,没有一个亲人参加她的葬礼,再由于战乱被精神病院草草埋葬,战后墓地又被征用早已经夷为平地,人们无法前去卡米尔的最后归宿之地瞻仰这位天才艺术家。就连卡米尔她的家族后人因为如今这位前辈的声誉被恢复和扶摇直上,想设法弥补内疚也无法找到这位才华横溢且杰出的前辈的一星半点尸骨了。

十几年后,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2013年又将卡米尔在疯人院的生活拍成了电影《Camille Claudel》也被称为《1915年的卡米尔》搬上了银幕。影片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卡米尔。这部没有什么情节、甚至略显枯燥的影片,由于比诺什对人物内心世界那种无奈、焦虑、痛苦、渴望等情绪的精确到位的理解把握,其精彩的演技和演绎,仍然使得这部片子的锋利内涵能直逼观众的内心,让人的良知在巨大的抑郁的悲哀中无法不产生被撕裂的哀鸣感。如果说阿佳妮是以外表的形象和内在涵养结合将人物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么比诺什则是仅仅靠自己内在的神韵就已经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世界都演绎得活灵活现了。我认为这两个著名的法国女演员以各自风格不同的精湛的演技,将他们自己国家历史上这位命运奇特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一生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幸生活和境遇已经最完美地演绎和阐释了,可赞可叹。

《1915年的卡蜜儿》(《 Camille Claudel》)

导演: 布鲁诺·杜蒙

编剧: 布鲁诺·杜蒙

主演: 朱丽叶·比诺什

法国电影《1915年的卡米尔》观看视频和链接:

https://v.qq.com/x/cover/cu5fk72ys9ddxya.html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